显微镜并非单一的一种工具,在芯片失效分析领域,常见的有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包括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和透射电子显微镜 TEM)等,它们各有特点,从不同角度助力芯片失效分析。 光学显微镜:作为最基础、最常用的显微镜类型,它利用可见光作为光源,通过一系列光学透镜对芯片进行放大观察。光学显微镜的优势在于操作相对简单、成本较低,能够快速直观地呈现芯片表面的宏观结构,如芯片的封装外形、引脚排列等情况。对于一些表面明显的划痕、污渍、标记模糊等问题,可以迅速通过光学显微镜发现,为后续更深入的分析提供初步线索。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这是一种基于电子束与样品表面相互作用产生各种信号来成像的显微镜。SEM 具有极高的分辨率,可以达到纳米级别,能够清晰地展现芯片表面及浅层内部的微观结构,比如芯片表面的金属布线、晶体管的外形、微小的孔洞或凸起等。在芯片失效分析中,SEM 常用于检测芯片表面是否存在物理损伤,如金属线的断裂、晶体管的破损等情况。而且,通过其配备的能谱分析(EDS)功能,还可以对芯片表面特定区域的元素组成进行分析,进一步确定是否存在杂质混入或元素异常等导致失效的因素。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TEM 则是让电子束穿透样品,根据电子透过样品后的散射情况来成像。它的分辨率比 SEM 更高,能够深入观察到芯片内部更细微的结构,如晶体管内部的晶格结构、纳米级别的缺陷等。对于一些深层次的失效原因分析,比如晶体管性能下降是否是由于内部晶格缺陷导致的,TEM 就能发挥其独特的优势,为我们提供极为精细的内部结构图像以供分析。
显微镜在芯片失效分析中的具体应用场景
(一)表面缺陷检测
芯片的表面状况对于其正常运行至关重要。光学显微镜可以快速对芯片表面进行大面积的扫描,检查是否存在诸如划痕、污渍、腐蚀等明显的表面缺陷。这些表面缺陷可能会影响芯片的散热、信号传输等功能,进而导致芯片失效。 例如,在一批芯片生产过程中,发现部分芯片出现了不明原因的信号传输异常。通过光学显微镜对芯片表面进行仔细检查,发现有一些芯片表面存在细微的划痕,这些划痕可能破坏了芯片表面的金属布线保护层,导致金属线暴露在外,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而出现信号传输问题。 而 SEM 在表面缺陷检测方面更是有着卓越的表现。它不仅能够发现那些更为隐蔽的表面微小缺陷,如金属线的微小断裂点(可能只有几十纳米宽),还能通过能谱分析确定这些缺陷周围是否存在异常的元素成分。比如,若发现金属线断裂处有不属于正常芯片材料的元素存在,就有可能是在生产过程中混入了杂质,从而导致金属线断裂,引发芯片失效。
(二)内部结构剖析
当涉及到芯片内部深层次的结构分析时,TEM 就成为了主力军。它可以深入芯片内部,观察到晶体管等关键元件的内部晶格结构。例如,在研究一款高性能芯片性能突然下降的原因时,通过 TEM 对芯片内部进行观察,发现部分晶体管内部的晶格结构出现了紊乱,这种晶格结构的变化可能会影响晶体管的电学性能,如载流子迁移率降低等,进而导致整个芯片的性能下降。 SEM 虽然主要侧重于表面及浅层内部结构观察,但在一些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对芯片进行特殊处理(如切割、抛光等),使其能够观察到一定深度的内部结构。比如,对芯片进行切割后,利用 SEM 观察切割面的情况,可以了解芯片内部不同层次之间的连接情况,是否存在分层、空洞等问题,这些问题同样可能导致芯片失效。
(三)失效原因追溯
显微镜在帮助我们追溯芯片失效原因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芯片表面和内部结构的全面观察,结合不同显微镜所提供的信息,我们可以逐步拼凑出芯片失效的全貌。 以一个芯片出现过热导致失效的案例为例。首先,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芯片表面,发现芯片表面的散热片安装位置存在偏差,这可能会影响芯片的散热效果。然后,利用 SEM 对芯片表面的金属布线进行检查,发现部分金属线由于散热不佳,出现了轻微的氧化现象,进一步影响了信号传输。最后,通过 TEM 深入观察晶体管内部,发现由于散热问题导致晶体管内部的温度过高,使得晶格结构发生了微小变化,影响了晶体管的电学性能。综合这些显微镜观察到的结果,我们就可以清晰地得出芯片过热失效的原因是散热系统出现问题,进而影响了芯片表面金属线的状态以及晶体管内部结构,最终导致芯片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