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SMT设备行业平台!
行业资讯  >  最新科技  >  【微纳加工】半导体工艺节点
【微纳加工】半导体工艺节点
2024年10月12日 08:46   浏览:161   来源:小萍子

     半导体工艺节点作为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晴雨表,其演变历程不仅见证了人类智慧在微观尺度上的不断突破,也反映了半导体产业在技术进步与商业考量之间的平衡与取舍。工艺节点通常以数字加纳米的缩写来命名,如32nm、22nm、14nm等,它们不仅是技术进步的象征,更是半导体产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坐标。本文将探索半导体工艺节点的本质,揭开其命名背后的秘密,以及它在摩尔定律框架下的演变。

一、工艺节点的传统定义与演变

     半导体工艺节点,这一术语源于半导体制造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参数——MOS管栅极的最小长度,也即栅极长度(gate length)。在传统上(特指28nm节点之前),这一参数是衡量半导体工艺水平的主要标尺。栅极长度的缩短,意味着晶体管尺寸的缩小,从而能够在单位面积内集成更多的晶体管,实现更高的性能与更低的功耗。

     节点的数值基本上与晶体管的长宽成正比关系,且每一代工艺节点上晶体管的面积都比上一代小大约一半,这得益于一个神奇的数字——0.7。由于0.7乘以0.7等于0.49,所以每一代工艺节点的晶体管面积都大致减半,单位面积上的晶体管数量则翻了一番。这正是摩尔定律(Moore's Law)的精髓所在,它预测半导体行业中晶体管数量每18~24个月将翻一番,而工艺节点的不断缩小正是这一预测得以实现的基石。

     然而,半导体工艺节点的命名并非一成不变。在大约1960年代至1990年代,节点还曾根据门的长度(gate length)来命名。此外,有些情况下,第二层金属层(M2)走线的最小间距(pitch)也被用作衡量工艺节点的指标。这些不同的命名方式,反映了半导体工艺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技术特点和关注点。

二、节点数值的混乱与商业考量

     进入28nm节点之后,半导体工艺节点的命名开始变得混乱。这主要是由于一些Foundry(晶圆代工厂)出于商业宣传的考量,开始使用图形的特征尺寸(Feature Size)来表示工艺节点。他们往往选择最致密周期图形的半间距长度作为工艺节点的数值。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仍然遵循了工艺节点发展的0.7倍规律,但实际上晶体管的面积以及电性能的提升却远远落后于节点数值的变化。

     更为复杂的是,不同Foundry之间的工艺节点换算方法存在显著差异。这导致了许多理解上的混乱,使得同一节点名称下的实际性能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例如,英特尔的20nm工艺在实际性能上就已经相当于三星的14nm和台积电的16nm工艺。这种差异不仅源于工艺技术的不同,还涉及到对摩尔定律理解的差异以及商业策略的考量。

三、光刻技术与工艺节点的关系

     光刻技术是半导体制造中的核心工艺之一,它决定了晶体管的最小尺寸以及整个芯片的集成度。在65nm工艺及以前,工艺节点的数值几乎和光刻机的最高分辨率是一致的。这一时期,光刻技术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光源波长的缩短以及镜头数值孔径(NA)的提高。ArF193nm光源的引入,使得最高工艺节点达到了65nm。

     然而,随着光源波长进一步缩短的难度加大,业界开始探索新的技术路径。浸入式光刻技术的诞生,将等效的光源波长缩小到了134nm,同时镜头NA参数也有了较大的突破。这一技术的引入,使得工艺节点得以继续推进到28nm。在此过程中,相移掩模(Phase-Shift Mask)和光学邻近效应校正(OPC)等技术的协同作用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到了28nm以后,单次曝光的图形间距已经无法进一步提升。为了克服这一挑战,业界开始广泛采用多重图案化(Multiple Patterning)技术来提高图形密度。这一技术通过多次曝光和刻蚀的步骤来产生更致密的图形,从而满足更高集成度的需求。然而,多重图案化技术的引入也带来了掩模数量的增加和生产工序的复杂化,直接导致了成本的上升和良率管理的难度加大。

四、28nm节点的分水岭意义

     28nm节点是半导体工艺节点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它不仅标志着传统光刻技术向多重图案化技术的转变,还反映了半导体工艺在性价比上的巨大差异。由于多重图案化技术的引入导致了成本的剧烈上升,同时节点的提升并没有带来芯片性能成比例的增加,因此只有那些对芯片性能和功耗有着极端要求的产品才会采用这些高阶工艺节点技术。

     相比之下,大量不需要特别高性能、而对成本敏感的产品(如物联网领域的芯片)则更倾向于采用28nm工艺。这使得28nm节点成为了一个所谓的“长节点”,在未来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将被广泛应用。其淘汰的时间也将远远慢于其他工艺节点,成为半导体产业中一个独特的存在。

头条号
小萍子
介绍
推荐头条